如今,在電子產品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與大自然的接觸,從而導致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,被稱為“自然缺失症”。癥狀表現在註意力不集中、容易煩躁、環境適應能力差,對自然不友好、缺乏好奇心等方面。
  上個周末,在雙流縣黃水鎮扯旗村諾愛農場里,近20個家庭走進大自然,通過特色游戲,感受春天,感受生命,學會感恩。這是成都高新區萬市自然教育中心開展的自然教育活動,是對越來越嚴重的自然缺失症進行預防的公益項目中的一個活動。
  讓孩子們在自然中尋找快樂
  “好開心,認識了好多植物,還吃到自己烤的紅薯。”勞動收穫的東西無比美味,孩子們吃得很香。一直陪著孩子玩耍的小龍爸爸表示,在自然教育課中,平時怕苦怕累的娃娃們都輓起袖子捏著土,揉著種子;本來怕蜘蛛蚯蚓的孩子,也能夠和小蟲和諧相處了。孩子們在這裡比誰有更多朋友、更多種子。“這些都是不能用言語或者簡單的項目目標能衡量的。”
  “在大自然中,孩子會找到自由、幻想以及自己的私密空間。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,孩子需要和自然的接觸。”萬市自然教育中心工作人員李文新介紹,隨著電視、手機、電腦游戲的普及,兒童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電子產品上,主動選擇留在室內。他們對於自然界缺乏起碼的尊重,不瞭解食物的來源,不認識家鄉的動植物。從2013年11月開始,中心開始舉辦田間體驗日,讓城市裡的孩子體驗田間勞作,和自然親密接觸;參與校園農耕課程設計,帶領孩子在校園進行農耕實踐和自然體驗,讓孩子們接觸自然,瞭解農作物自然生長的規律,提高孩子對自然的整體感受力和情感。
  從蔬菜的生長環境開始學習
  “現代化的都市生活,已經讓很多人忘記大自然原來的樣子,尤其是很多小朋友,對大自然根本不瞭解。”2013年5月27日,以推廣自然教育、健康廚房、幸福生活為目的的非盈利組織——成都高新區萬市自然教育中心正式註冊成立。發起人之一的戴雪華表示, 她在義務舉辦“蔬食廚房”培訓班時發現,“學員里不少資深廚師都不知道食材在地里是什麼樣子,我覺得這源於對大自然的疏離。我希望我的學生從蔬菜的生長環節開始學起,在學做飯的同時,也學會尊重自然、懂得節約。”李文新在“蔬食廚房”理念的啟發下,便想在成都建立一個工作坊,以沙龍、講座的形式,在社區和學校推廣健康生活的環保理念。
  李文新表示,該項目目前在文殊坊、金陽路、神仙樹及成都周邊社區開展活動。除田間體驗日活動,他們還舉辦生態農場體驗活動,讓城市家庭學習生態農業知識,提供在生態農場做義工的機會,參與生態農業的生產作業環節。
  成都晚報記者 謝紅(李文新 供圖)
  本次活動參加者,100%的人每天看電視,每天都會接觸電子產品;70%的人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超過1小時,每天戶外自由活動的時間少於1小時;60%的孩子作業量超過1小時。
  自然缺失症
  李文新提到了一本書《林間最後的小孩》,作者是美國人,在書中講到一個術語“自然缺失症”,它不是一種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服藥治療的病癥,而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危險現象,即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,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。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主要有:父母阻礙兒童在戶外玩耍,可供玩耍場地的減少,以及電子產品的日益盛行。  (原標題:向“自然缺失症”說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f32hfzl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